• 内蒙古成人高考 辽宁成人高考 黑龙江省成人高考 吉林成人高考
  • 当前位置:主页 > 自考试题 > > 正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考点汇总2020年自学考试

    2020/03/13 阅读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下面是邓小平理论概论各章节考点总结,欢迎阅读。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引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中出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就是邓小平理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内容提要与章节结构:

      本章着重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说明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

      ――较详细地分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第四节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二、重难点分析:

      1、邓小平理论中国当代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环境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

      ①、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国内条件——改革和开放的成功经验。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

      (1)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尽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的要求。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深刻地改革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时代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2)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以新的思想、观点对之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及时而正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理论,从而使邓小平论形成和发展起来。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重要的几次大会和三个阶段的标志;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①、提出命题阶段(1978年~1982年)标志是1982年12大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形成轮廓阶段(1982年~1987年)标志是1987年13大中对邓论12条的概括;

      ③、建立体系阶段(1987年~1997年)标志是1997年15大中正式启用“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形成过程中需注意的知识点:

      (1)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2)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3)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4)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党章和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第一次相结合——中国革命成功——农村包围城市——第一次革命——建立新中国

      ②、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第二次相结合——中国改革成功——先农村后城市——第二次革命——建立富中国

      4、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表现在四方面的一样:

      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生产力)、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前进方向(实现共产主义)。

      5、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命题中应有之义。

      (2)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6、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1)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2)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现状,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估的实际出发。它要求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

      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8、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①、旗帜指引着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旗帜展示着形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鲜明形象。

      ①、全方位的表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三、基本概念简释: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带有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时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它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引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维决定着人工作、学习、生活的目的,只有正确的思想,人的作为才能产生正确、高效的结果。同样,国家也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运行体制,需要执政党的正确领导,需要一个正确的思想路线。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章节结构和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着重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阐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本章一共有三节:

      ――第一节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分析了邓小平在新时期是怎样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阐述了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讲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及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二、重难点掌握:

      1、思想路线的确立与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观点,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初步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解释;中共七大上正式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二大上重新确定的表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的基础是哲学思想。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始至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问题。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

      另一方面,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第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在不断地创新,没有止境的。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

      5、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含义: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含义: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

      (4)。“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一,“三个有利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标准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改革开放中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的干扰;

      第四,“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利益标准。

      (5)。“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种种空想的界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6)。“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价值问题。

      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

      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

      “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三、基本概念简释: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3.两个凡是——即华国峰提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4.生产力标准——就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或革命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

      5.“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引言:在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在经历了挫折之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章节结构和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分析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特点及两大目标的相互关系,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阐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

      ――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先从三方面分析搞清本质的重要性,接着说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二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新概括

      ――介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概括的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等方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分析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分析:

      1、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一基本理论问题?

      (1)、不搞清这个问题就会出现曲折与失败。比如,我国建国头30年由于没有搞清这个问题,结果出现了曲折与失败。

      (2)、搞清这个问题就会取得辉煌成就。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搞清了这个问题,结果取得辉煌成就。

      (3)、搞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保持正确方向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必须从实践中来。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

      马克思说“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列宁书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社会主义,毛泽东在1956年也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80年始,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3、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

      5、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

      一方面,应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还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消灭剥削和实现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谁都富裕不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提高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经济。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和共同富裕。

      ③、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①、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

      A、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

      B、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促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C、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8、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包含的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它浓缩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2)。处理和解决国际国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a中国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经济实力不行,解决国际问题要靠发展,中国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b解决国内政治问题要靠发展。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后,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时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就是不解决好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才会真正拥护社会主义。

      C实现国家统一,解决台湾问题要靠经济发展。

      (3)。只有发展起来了,人民才能拥护社会主义:

      “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不解决好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中国如果没有十年高速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没有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六。四”这个关我们就过不去。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发展上不去,长期过紧日子。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

      (4)。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60年代后,中国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其原因是中国没有能抓住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从70年代末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果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不可丧失机遇,以实现发展。此后,邓小平一再向中央建议,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5)。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60年代后,我国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较拉大了,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的机遇。现在,发达国家进行着新一轮结构调整,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否则,错过机遇,就会落后,影响发展,必须珍惜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经济。

      三、基本概念简释:

      1.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应,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3.解放生产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通过革命****和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不断改革已经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各种具体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4.发展生产力: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实现生产力诸要素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组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总产品,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总水平。

      第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引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任何一个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一、章节结构和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长期性及重要意义,分析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论证了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以及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分析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指出了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介绍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及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的必要性,说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和意义。

      二、重难点分析:

      1、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作了比较科学的概括,

      1987年十三大对其作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并概括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十四大说明了该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间的联系,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估计。最基本的、带有全局性的国情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关于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理解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

      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一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二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三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

      (1)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②、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③、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④、科技教育文化落后。

      ⑤、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

      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⑦、各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

      ⑧、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⑨、同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8、关于四项基本原则:

      (1)“两个基本点”的含义:坚持四项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它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否定任何一项。否则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

      (4)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十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基本概念简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明确界定,即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3.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4.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变革。其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提出的总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




    如果大家还有任何疑问,可以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这里或许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

    推荐阅读